小光圈

标题: 刚好遇见你,大美新疆之八: 梦幻杏花沟(上)。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日月皆空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4:16
标题: 刚好遇见你,大美新疆之八: 梦幻杏花沟(上)。
第二天要去最重要的杏花沟,所以头天晚上就通知,第二天的清晨5点半就得出发,早餐自备。接到通知我就想,我吃素,容易饥饿,自己虽然带的南瓜饼,但还是一大早就吃上一大碗拉面比较爽。晚上我就仔细观察,发现住的宾馆对面,就有一家拉面馆,开门很早。转天凌晨5点,我悄悄地出门到了拉面馆一看,人还真不少,有很多维族人在吃面,也有的趴在桌子上睡觉,看样子是开了一宿车,累着了。我连忙跟老板说明情况,那个老板是个小伙子,维族人,慈眉善目,很有人缘的样子,就笑眯眯的让我不要担心,先给我做。不一会儿,热气腾腾的一大碗拉面就端上来了,我边吃边看,发现在我侧面的柜台上,摆放着一溜植物,叫:一帆风顺!哎呀,这可太好了,是不是预示我今天到杏花沟采风一帆风顺啊?!其实5点15分就吃完了,我赶紧回宾馆进房间,收拾行装、设备,准备拍大片!今天一整天都要在杏花沟度过,晚上8点才出来。5点26分,早早出来,上车。车开出来跑在路上的时候,天还蒙蒙亮,看不清道路两旁的景色,只模模糊糊的看见一弯水,倒映着雪山,挺好的。心里想:这算什么?到了杏花沟,这些都是废片。等大巴到了杏花沟的大门前,果果她们去买门票,等了一会儿,门票就到手了,还需要坐摆渡车,才能到达铁门那里。车票倒是不贵,10块钱一人,并且回程这张票也好使。

那还是在昨天,一路福星就在群里发帖子,告诉大家那个地点、什么时候拍最佳。他是大摄影家,功课做得好,而且特别无私能奉献。进了铁门,就真正进了盼望已久的杏花沟。王焕凯带头在前面领路,无忧草雇上骏马进去了。我紧紧跟着王焕凯,速度还是不行,不一会儿就跟丢了。已进入杏花沟,激动地不能自已,哪还能想起一路福星提醒的事啊?我就是后来想起了这件事,还是记不清一路福星是如何说的了。我一般外出采风运气还算不错的,总能碰到善良的老师,提携我这个笨学生。没办法,我艰难的往上爬着,心想:总能遇到贵人吧?不过还好,路过王焕凯的时候,这个老哥招呼我,让到小山包上。

其实很多摄影师拍到佳品是要碰运气的,就像15号在杏花沟,本来我进来铁门就往木栈道上走,走了几步,王焕凯就在小山包上招呼我,让我爬上来,说他站的地方好。我颤颤悠悠的爬上去,就看见3个摄影师在那里等光,一问,是当地国家级的职业摄影师,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来杏花沟,就是为了拍这个人体草原,今年是第8年,前7年都不成功,因为青草长得毛茸茸的,杏花刚刚开放带娇红,也就两三天,他们都来这个位置。据他们讲,漫山遍野,就这个机位拍“朝阳尽撒杏花沟的人体草原”,是最佳位置!但是前几年的这几天不是下雨,就是阴天,反正高低拍不好。你瞧瞧,我的运气多么好啊?刚刚上来,就让王焕凯叫住了;再一看,就遇到摄影大师在这里指导。今年看样子有戏,我们都很兴奋的等待。不一会儿,人体草原让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,显现出了迷人的画卷!我们都拍下了大片。

光影没有到来之际,我就开始拍远景和中景。这个地方让我想起了秋天的四姑娘山,那里的秋色太娇艳,随处是景,到处是画,你就是不会摄影,拿着相机对着景致随拍,就是大片。这个地方也是这样,随便怎么拍,都是大片!远方的雪山让太阳透过云层照耀,露出迷人的光斑,下面的一层轻雾笼罩着大地,显得如此神秘。星星点点的毡房,渗透着生活的气息,把幸福和快乐洒向高山和草原。

尽管光影还没到,我还是拍几张备用,万一什么事漏掉了,补都不补过来。后面的事实证明了我的决断是多么英明。其他人为了拍正光,真的把逆光的人体草原漏掉了,我也很惋惜,就这几片,还有个安慰啊。忙里偷闲,我往四周看了看,就王焕凯跟那3个摄影师在我周围,站在最佳机位上;红梅、海天一色、特固、小姨子、青儿、小猪妈、果果、林浩等都在上面,位置略微有些偏上;其他人都找不见了,可能跟着大师爬上山顶?一进来位置选不好可要吃大亏啊,只能后面补了,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,看看能不能选好位置?我在队伍里属于菜鸟级的,真不好意思招呼他们都过来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这个地方台神奇了,太阳光像银幕上打的舞台光一样,一串串的下来了,一个光圈还打到一棵杏树上,照耀着杏花。这个可不是鬼影光,就是太阳照下来的。









看见远方的红衣女子了吗?她一出现,我们都在拍她,因为整个场景太和谐、太迷人、太闪耀了,以至于我们忘了转过身来,拍几张人体草原的逆光片。唉,失不再来啊。好歹我还有几片。由于没有对讲机,我们只能大声呼喊,让她把头巾扬起来。没想到她理解反了,以为我们这边让她躲开,她真的就想往前面躲去,气的我们很愤怒、很伤心、很无奈啊。

过后我们都想找到这个小女子,宣泄一下我们的怒火。唉,后来没找见,这漫山遍野的,哪里去找啊?就是真正找到了,也不能怪人家啊,命运啊……



















我一看。这个位置范围的光影还是不错的,就拍了一片。

















是青草温柔了山岗?还是杏花惊艳了草原?清晨的朝阳光耀四方,靓丽了花枝,染红了树冠。这些像小馒头一样的背景,山体上长得青草也是毛茸茸的感觉,真不错啊!















15号清晨在杏花沟,应该跟着光影拍。这样的大场景来一趟不容易,不能闲着相机等光影到你要的位置,多拍几片有好处。不足之处是容易忘了初衷,可能让光影带进去了,真正要拍的景致没有拍到!光影在这个位置过去了!在外面采风,不像你家海边,今天拍的不满意,明天补上;这个地方很可能一生就来一次,没有可补性!多拍几片可能都不是废片,隔上三年后看看,都回味无穷!














作者: 日月皆空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4:22



梦幻杏花沟
那是一个清晨的相约,
我们在浪漫的杏花沟相见。
之前的相聚在千年以前,
你的火热还在心中留恋。
朝晖轻拢你曼妙的身姿,
杏花依偎你灿烂的笑脸。
空中回荡着鸟鸣声声,
山岗为你描画那玲珑的曲线。
也许是千年一梦太过短暂,
你还在美丽的仙境中留恋忘返。
借一朵彩云做你的披肩,
莫让那清寒闯进你的心田。
荡漾在青山杏花之间,
我深深地陶醉你温柔的体现。
妩媚的春光迷离了我的双眼,
喝下的幸福如此甘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摄影师到了一定层次,创作往往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。原因是他对作品的要求太高,如果条件太差摄影师不会激动,也就无所谓;一旦哪个主题让他抓住,痛苦就来了:拍风光秀丽的山水激荡人心,但是山峰缺少云雾缭绕,天上没有电筒光和彩虹,前面没有花海做衬景……拍人物不是鼻梁太高就是太矮,眼睛不是太大就是太小,乳房不是太小就是下垂,身材不是太胖就是没有性感……反正只挑毛病,优点几乎看不到。往往在问自己:这有什么可拍的?我认为:这是走进了误区,摄影师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,而不是挑剔苛刻的批评家。如果你能够摆脱这个包袱,就距离大摄影家很近了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拍完了日出,3个当地的摄影师收拾家伙,就要下山回去。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。我连忙问:今天运气怎么样?他们说:今天的运气简直太好了,什么都拍到了,真幸福啊。边说便往山下走,我连忙说:各位弟弟,你们觉得是你们运气好,还是我给你们带来的运气?怎么7年都没拍到,我一来,什么都有了?他们一愣,连忙说:你说得对,你给我们带来了好运。我说:那你们是不是应该谢谢我?他们又是一愣,连忙问:大哥,你什么意思?直接说!我说:你们还有什么急事吗?他们急了:哎呀大哥,你什么意思直接说就好!!我央求道:我第一次来人生地不熟的,就一天时间拍摄,哪知道哪个地方拍什么啊?他们说:这好办,我们仔细的告诉你。我说:我岁数这么大了,哪能记得住啊?你们是不是今天运气特别好啊?他们急忙回答:哎呀!大哥!我们服了你了,我们带你去!!就这样,3位国家级的摄影大师给我菜鸟当向导,领着我拍大片!

作者: 日月皆空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4:25
《梦幻杏花沟》这首诗,是我和一路福星合作的,中间的两段是一路福星老哥的杰作,他的文笔真是很高超的,我佩服的妥妥的。
作者: 秋天的小雨123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4:35
又见于局大作!难忘杏花沟!
作者: 海天一色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7:23
大片连连,气势恢宏!故事多多!永久难忘
作者: 青儿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7:31
大家大作 !
作者: 海风微起    时间: 2017-6-14 18:49

作者: 四渡赤水    时间: 2017-6-14 20:12
{:1_91:}{:1_91:}{:1_91:}{:1_91:}{:1_91:}{:1_91:}{:1_91:}{:1_91:}
作者: 寒江雪    时间: 2017-6-15 21:13
象又长又缠的电视连续剧,图文游记建议还是精练一点为好,大窗口展示
作者: 日月皆空    时间: 2017-6-15 21:34
杏花村肯定精炼的
作者: 自然之子    时间: 2017-6-16 18:20
文图抒情,夏日的西瓜宴,爽快!
作者: 黄山松涛    时间: 2017-6-18 10:17

作者: 曲径通幽    时间: 2017-6-20 20:59

作者: 日月皆空    时间: 2018-11-13 19:53
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!
作者: 铁木人    时间: 2018-11-13 21:25

作者: 天哥    时间: 2018-11-15 06:01





欢迎光临 小光圈 (http://xiaogq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