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本帖最后由 暗香疏影 于 2016-12-30 09:53 编辑
巧手做出花饽饽
摄影 文 :暗香疏影
几天前,在一个冬日暖阳的日子,我们摄影团队几个人采访了做花饽饽出名的巧媳妇陈春梅。
她是福山回里镇巨甲庄村的村民,这是一个一千多户人家的村庄,除了靠种庄稼,还有外出打工的农民,每年人均收入能达到一万多元,算是比较富裕的村庄。
在这个村里要说最忙碌最能挣钱最出名的媳妇就是春梅了,她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,在村里当干部的丈夫与儿子。还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,婆婆,妯娌,叔伯们都相处的和谐美好,村民们也都为春梅的能干贤惠,知书达理,致富有方,啧啧称道!
三十七岁的春梅,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大儿子十二岁,最小的儿子才六个月。她高高的个子,一双机灵的大眼睛里透着聪慧。健壮丰满的身躯,有着使不完的劲儿。她泼辣能干,心灵手巧,从小就喜欢绣花,勾花边,什么手工艺活儿,看看就学会了。
热爱是最好的老师。二年前,春梅迷上了做花饽饽,最早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。为了向更高的技术进军,学好手艺,春梅去了烟台周边好几个地方拜师学徒,学习做花饽饽的精湛技术。
在胶东半岛,做花饽饽的历史是悠久的。在烟台周边的莱州,蓬莱,栖霞,龙口等地都有做花饽饽的风俗习惯。逢年过节,结婚压箱子,老人过生日,孩子满月,百岁,周岁,都要做花饽饽,做大粔粔。盖房上梁等诸多喜事,也是如此,以示庆贺。家家如此,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良好习俗,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,摆放着这些美丽的面食。寓意着生活红火幸福,孩子健康成长!
做一个非常大的花饽饽需要几天的时间。听着她的讲述,随着她灵活的双手可以看到做花饽饽的工艺并非简单,所有的饽饽和花叶与配饰,都是由面粉制作的,参上橄榄油,以防裂口。从合面,发面,揉面,制作,烘发,蒸熟原型饽饽,再组合,喷漆,镀金粉,刷面层油等,工艺复杂。一切离不开人工调色,笔,刷,剪,刀是常用的工具。
这是一个既费力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,有审美的观念,有再创作的构思与构成。你看那些加了食品色的面团,在她手里,揉揉,捏捏,一会儿工夫就做成了鲜艳的牡丹花朵,芬芳飘逸。一块儿面团在她手里揉揉,滚滚,这按一下,那拉一下的,一会儿工夫做成一个展翅欲飞的凤凰,栩栩如生,令人拍案叫绝!一块面团,揉揉,赶赶,揪揪,转眼间就做成一条龙,要腾空驾云似的。还有那些面团,在她手里,揉揉割割,一会儿就变成了十二生肖,个个精神饱满,活灵活现的。望着这些风格不一的艺术品,或古朴典雅,或粗犷豪放,或简约优雅,或夸张幽默,无不散发着民俗喜庆的迷人光彩,令人爱不释手......
春梅笑盈盈地指着这些花饽饽说:这个最大的花饽饽是姑娘结婚压铜盆用的;这四个中等的花饽饽,你看那牡丹花,寓意雍华富贵;这喜鹊登梅,一对喜鹊面面相对,窃窃私语,比翼双飞;这对鸳鸯戏水,缠缠绵绵的,在荷花池中悠哉着;这对龙凤呈祥更是寓意深刻;这个带有葫芦和石榴佛手的大粔粔是孩子过百岁过周岁用的;你看这孩子满月,是一对虎,一对雁,一对牛蹄中状元;你再看这是上梁用的大花饽饽,色彩鲜艳,陪衬喜庆,上梁大吉,不可忽视,小物件是分给下面帮忙的人,都要沾沾喜气;语言诙谐幽默,朗朗上口;林林种种,花样翻新的花饽饽,令人赏心悦目,目不暇接......
望着这些风格廻异不同的花饽饽艺术造型,这些艺术再创作的优秀作品,这些渗透着地方浓厚乡村色彩,注入了人类浓郁情感的面食花饽饽,心中不禁感慨万千,赞叹不已!这些花饽饽浸透了春梅多少汗水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呀!
近几年来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。花饽饽的制作会永远传承下去的,因为人们喜欢,因为有春梅这样的巧媳妇在制作,有无数人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,发展,光大努力着!
最近春梅接了不少的订单,看来她的花饽饽前景非常看好。
春梅最后告诉我,她的花饽饽已注册商标了,正在待批,名字是福甲逸方!
|
|